有商业版的用户来说说实际体验么?
好象这里的问题都是标准版本的问题,不管是协议识别,还是控制带宽.不知道有没有实施成功的商业用户来讲讲实际应用体验,并且讲讲跟标准版的具体差别. 标准版与专业版的参数主要是性能参数不一样。网站文档中心的一个运行实例,就是一个低端的实际案例。性能可以根据标准版的运行参数推断Panabit目前所达到的性能,Panabit早期还没有叫Panabit名字没有在网站露面之前,就有千兆的实例案例,因为时间久远,网站仅有几个数据可以参考。 想知道实际用户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,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商业用户来. 网站上的数据和图表都是商业用户的,但是基于一些保密协议,我们不能公布用户相关信息。 奇怪呀,难道商业用户还怕人知道么? 任何厂家都会宣传自己的典型客户的.不可能还要阻止客户之间的沟通吧.实在不懂为什么用户用了PANABIT还要保密,又不是见不得人的事. 我们不是一个公司,我们主要是为一些厂家提供OEM产品,这些都是协议所规定的,如果你做过OEM就知道了。BTW,如果你是ISP或者类似的客户,你会愿意让你的带宽用户知道他们在使用p2p控制产品控制P2P吗? 呵呵.理解.这里只是一个试验田.
如果PANABIT的商业模式是OEM,那保密是应该的.但我认为你们必须是公司来操作.我还没听说过以个人名义,或者以工作室这样非商业单位来给别的厂家来做OEM的.只不过有协议限制,不公开宣布自己的名字而已.也许PANABIT只是对外公布的一个用于测试与实验交流的名字罢了.
我之所以发贴问有没有商业用户,只是想知道一下来自客户的信息,如果我想了解OEM的情况,那就直接联系网管先生了.毕竟自己说自己的好,可信度不高吧.
BTW,我认识不少ISP,比如蓝波宽带,就很明确的告诉用户,他们在控制P2P应用,也希望用户少用类似应用.
http://tech.tom.com/2006-02-21/003Q/05630290.html
还有好多ISP,我知道今年上这类设备的还有长宽,方宽,铁通等.这个事都很普及了吧.不是啥尖端技术需要保密哈. (1)我们不是一个公司,我们目前是一个工作室,我们用不着骗你!
(2)我们开这个网站的目的不是做试验,而是为了宣传和推广,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使用Panabit。
(3)我们不会停止标准版,除非那天我们生存出现了困难或者我们这个工作室不存在了。
(4)没有说必须是公司才能做OEM的,你可以去打听一下。
(5)所以,做PANABIT的不是其他的某个公司,而是三菱镜工作室,这里面没有任何“阴谋“存在,呵呵。
没有哪个ISP会主动告诉用户,说我做了P2P限制,因为那样会影响其客户增长。大家都知道很多地方的电信做了p2p限制,但是你看到那家公开承认他做了限制?他不怕用户告他吗?
保密这个并不是什么尖端技术的问题,而是一个关于运营和可能影响的法律问题,因为一旦ISP公开承认了,而当初同用户的合同中没有这项,那就会引起法律问题。
我不明白,我说的都是实话,你为什么就不相信呢?
回复 #7 唐僧 的帖子
呵呵 倒不是什么尖端不尖端的问题,只是ISP在对待“控制P2P”这件事的态度上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已。一方面是要顾及用户的反应,另一方面是没有政策和法律支持。 (我想您可以回忆下两年前风传北京网通要限制BT时各论坛的声音、以及刚开始传说tie通要大规模部署Cisco SCE时网络上的一片骂声,直至高江出来辟谣说tie通绝不会限制P2P才告一段落。这两年虽然事过境迁,但个人认为总体环境变化依然不大。)
所以针对P2P,现在ISP更客观更实际的说法和做法是:“合理管控”、“变堵为疏”。不是每一个ISP都可以或敢于明白的告诉他的用户:“我要限制P2P,你最好也少用。”起码我认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断然不会, 都在争地盘抢用户,得罪用户的事有几个人会干呢?
另就两点做一下说明,也可以说与您探讨:
1、试验田的说法值得商榷。不论使用标准版还是专业版,都是Panabit的用户。所以不管我们是个人也好、工作室或公司也罢,在这个圈子里只要是靠着做产品吃饭的,都首先要学会尊重用户,您认为呢?
2、OEM关系,其实等同于婚姻。 公司的形式未必比工作室长寿和保险,关键在于双方互相评估、信任,以及能否对产品、对市场有一致的看法;一起做下去自然会双赢,否则即使我起个有限公司的壳,一纸协议真的能保证到什么吗? 一个形式而已。 当然我们不排除由工作室升级为公司的可能,有发展必然会向前进,您认为呢? Panabit不对最终用户销售软件,所以也就没有Panabit品牌的商业用户。
题外话:Panabit仅是一个很小的技术团队,仅研究怎么做好产品,即时没有商业用户,凭着对技术的追求和挚爱,Panabit也有能力保证www.panabit.com 长期运行。Panabit做的主要是协议识别控制工具,个人认为也不能提到Panabit就是限bt,早期有些限的做法就是cut,现在来讲,做一点削峰填谷足矣,实际上P2P是极好的技术,P2P的增值服务需要服务保障,这也需要在精确识别的前提下,才能做保障,否则浑水摸鱼一起过了。
页:
[1]
2